附件2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申 报 书
学 院 名 称 国际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 物流管理
专 业 代 码 620505
专 业 类 别 工商管理类
负 责 人 黄一鹤
联 系 方 式 18976210725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制
二〇一三年 四 月
填 写 说 明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专业类别按《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二级类专业名称填写。
3.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4.学校类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5.申报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6.封皮用硬纸,不用塑料皮包装。
一、简表
专业名称 | 物流管理 | 修业年限 | 三年 | |||||||
专业代码 | 620505 | 专业类别 | 工商管理 | |||||||
本专业设置时间 | 2008年 |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 220 | |||||||
首届毕业生时间 | 2011年 |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 239人 | |||||||
学院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 ||||||||||
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 ||||||||||
姓 名 | 黄一鹤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1.7 | |||||
学 位 | 学士 | 学 历 | 本科 | 所学专业 | 物流管理 | |||||
毕业院校 | 武汉大学 | 职 称 | 高级物流师 | 职 务 | 院长(二级) | |||||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 海南市海口市琼山大道18号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
电 话 | 办公: 65787065 手机: 18976210725 | |||||||||
电子信箱 | Hyh1357@126.com | 邮政编码 | 571126 | |||||||
本专业获省及省以上有关奖励、立项建设情况 | ||||||||||
项目名称 | 时间 | 等级 | 授予部门 | |||||||
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 | 黄一鹤 | |||||||||
教学成果奖 | 省物流竟赛 | 2012.6 | 一、二等奖 | 省教育厅 | ||||||
教学成果奖 | 国家物流竟赛 | 2012.7 | 二等奖 | 教育部-中诺思杯 | ||||||
教学成果奖 | 省物流沙盘大赛 | 2011.6 | 二等奖 | 省教育厅 | ||||||
教学成果奖 | 省物流竟赛 | 2010.5 | 二等奖 | 省教育厅 | ||||||
课程与教材 | 港口物流管理实务 | 2010.9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物流管理基础 | 2010.1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运输与配送 | 2010.10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商品检验与包装 | 2012.5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船舶结构与货运 | 2012.11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物流信息系统 | 2012.6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仓储知识与技能 | 2011.11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自动化立体仓库一本通 | 2010.11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国际物流管理实务 | 2011.3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 | 2011.8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基础会计 | 2012.5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课程与教材 | 物流法规与实务 | 2011.11 |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训基地 | 物流实训室 | |||||||||
教学改革项目 | ||||||||||
其他 | 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口岸研究 | 2010.12 | 课题结项 |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
其他 | 海南省港口物流服务业发展研究 | 2012.7 | 课题结项 | 海南省教育厅 |
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
姓 名 | 学 位 | 技术职称 | 承 担 工 作 |
黄一鹤 | 本科 | 讲师 高级物流师 | 物流基础(54学时/年) 海上货运(64学时/年) |
符海青 | 本科 | 高级物流师 | 港口管理(56学时/年) 集装箱运输(64学时/年) |
邢艳霞 | 研究生 | 副教授 | 管理学原理(54/年) 西方经济学 (54/年) |
赵汉平 | 研究生 | 教授 | 经济学原理(46/年) 国际贸易(54/年) |
任青青 | 在读研究生 | 经济师 物流师 | 仓储管理(54/年) ERP管理(64/年) |
陈玉婷 | 本科 | 物流师 | 运输管理(54/年) |
李廷妮 | 本科 | 物流师 | 物流信息技术 (54学时/年) |
莫海鹏 | 在读研究生 | 物流师、律师 | 物流法律法规(46/年) 国际物流(64/年) |
胡竟男 | 本科 | 营销师 会计师 | 物流成本管理(46/年) |
刘广新 | 研究生 | 高级策划师 | 物流企业管理(54/年) 实践实训 |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 位 | 承 担 工 作 |
海南金盘物流有限公司 | 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
海南昌江核电站 | 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
海口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 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
海南邮政 | 学生实训基地 |
海口大润发国兴店 | 学生实训基地 |
四、建设目标与成效
4.1 特色的体现与标志
物流管理专业集中表现出如下八大优势和特征: 1、始终坚持把物流管理专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专业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指针和目标; 2、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条主线、两个强化、三个突出、四个统一、五种能力”的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即以培养学生具有高级技术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为主线;“两个强化”是指强化外语教学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海口乃至全国具有明显外向型经济特征的口岸物流企业,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外语水平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三个突出”是按人才培养规格分类,突出岗位的针对性,突出行业的适应性,突出职业的地方性;“四个统一”是注重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注重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的统一,注重行业培养与学院培养的统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五种能力”是指学生的岗位动手操作能力、团队作战协作能力、职业发展延展能力、岗位提升业绩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实践技能,成为港、航、船(货)代、物流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3、结合海南省邮政行业十二五规划内容,强化邮政快递方向,优势突出 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体现为“一个专业二个服务方向” 的“双方向”定位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邮政快递方向。 4、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颇具特色的双师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 5、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物流专业和与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相一致的专业课程群; 6、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7、物流专业课程结构有力诠释和突出了本专业的口岸物流特色; 8、物流专业实验和实训教学条件优势突出; 海口港是我专业实习和实训的“全天候绿色基地”,是我专业学生检验、学生、实践专业知识,获取最新的口岸物流操作技能和技术的最“便捷的绿色通道”。学生可以不定地去参观实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多家松散型的学生实习单位。
(可另附页) | |
4.2建设目标与思路
“紧紧抓住我国物流业迅猛发展、国际物流抢滩中国和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有利时机,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港航特色鲜明的特点、物流需求旺盛的条件,在积极开发学院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和不断探索国内国外专业交流和整合的前提下,以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特别是教师岗位创新为核心、以突出物流特色和快递物流特色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需要为依据、以物流与快递物流岗位群的职业需求和职责为主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为目标、以产学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经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采取在不忽视内涵的前提下促外延直至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步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设,通过3年的努力,力争把该专业打造成海南省物流的示范专业、知名专业和品牌专业。”
(可另附页) | |
4.3建设方案与成果预测
4.3.1加强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学习总结国内外一流相关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本专业的教学规律,保证特色专业建设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明晰的工作思路。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具有特色专业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建设方案: ① 不断跟踪物流学科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并不断补充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保持新颖性、先进性。 ② 领先的“五个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即:校企结合、院校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教学和职业培训结合; ③ 系统“三个层面”的教学课程体系。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通识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技能课程; ④ 独特的“五多”教学特色。即: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样化情境、多渠道评价; ⑤ 先进的“4M”教学模式。即: 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质量评价结构化(Make up)。 4.3.2实施人才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① 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 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外积极引进人才,对内抓紧拔尖人才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选拔管理制度。 ② 增加投入,积极争取学院的支持,加大对现有教师进修提高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③ 大力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争取在三年内打造出2个高水平学术团队,引进和培养2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④ 继续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到2015年,师生比、博士研究生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学校平均水平。 4.3.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充分考虑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科学性,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精选课程教学内容,制订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计划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具体建设方案: ①重点培养“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集装箱运输管理”等课程,力争在3年内使 “物流企业管理”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②集中教师力量,计划三年内编写物流系列教材5本。 4.3.4进一步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学科基地建设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是教学和研究及硕士点建设的重点内容。建设的重点是实验室、实习基地。 物流系实验室建设为着力改变文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物流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把专业实训室作为物流系教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专业实践活动的需要。 4.3.5增强重点学科的科研势力,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 通过五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但仍然存在科研经费不足,每年人均科研经费低,课题立项级别不高、立项项目偏少等问题。我们将积极鼓励教师投入科研工作,争取在三年内申报2项省级级科研课题,保证每年有1-2项省级在研科研课题。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争取横向课题,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三年内本专业教师均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年。 4.3.6 完善课内实验室建设 在未来几年内,物流系将以项目运作为理念,依托物流仓库实训基地,逐步建设和完善物流专业实训室,从而配合理论教学。 4.3.7 不断推进校、政、企的紧密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双重保障。在今后3年内,我系不仅要不断完善本专业实训场所实验、实训设备、器材的更新与改造,还要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与物流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活动,培养锻炼学生创新、组织和协调能力。同时,企业还可以帮助学校担负实践经验传授、案例教育工作,既支持了会展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定期输送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促进教师教学、科研的不断提高。
(可另附页) |
五、基础与改革
5.1 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
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自2008年学院评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来,学院建立了专业系主任责任制,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资历较深的教授或者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师带动青年教师这种模式,为青年教师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1.专业带头人 (1)建设标准 在物流管理方面有十年以上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经验、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并且有多年高校工作经历的,具有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 专业带头人能承担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主持或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担任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负责人,发表研究成果或高职教研论文,主编教材等。 (2)建设措施及目标 引进:2010年,面向国内工商类企业或高校引进物流方面专业带头人1名,主持专业建设工作,完成专业建设任务。对所引进的专业带头人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并配备相应的办公及科研设施。 培养:2010-2011年,从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中,选拔1名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科研基本功扎实并熟知物流前沿动态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安排其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后举办培训讲座,提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报告,并去企业研修6个月,进行现代化物流技术专业实践及管理等方面的研修。 2.骨干教师 (1)建设标准 在物流管理领域的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经验的实用人才,中级职称或经济师、物流师、硕士学位,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参加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发表研究成果或高职教研论文等。 (2)建设措施及目标 引进:2010年,面向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企业或高校引进物流供应链动态控制方面专业骨干教师各1名,从事专业建设工作,完成专业建设任务。对所引进的专业骨干教师提供相应的办公及科研设施。 培养:2011年12月前,从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中,选派3名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科研基本功扎实并熟知物流前沿动态,在物流生产流程方面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后举办培训讲座,并提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报告,并去企业研修3个月,进行物流现代化技术专业实践及管理等方面的研修。 3.双师型教师 (1)建设标准 职业经历:在教学一线工作5年以上,有中级职称或技师职业资格,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参与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为企业提供服务、参与院级以上科研项目或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发表研究成果或高职教研论文等。 (2)建设措施及目标 到企业研修6个月,提交研修报告。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2009年安排1名,2010年安排2名参加技能培训,考取二级职业资格证书。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教师到企业研修,规定专任教师三年内必须有半年时间在物流企业锻炼,提高管理能力;两年内参与企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到企业锻炼的教师要达到100%。 4.兼职教师 (1)兼职教师队伍任职条件 高级物流师并具有丰富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的物流人员。在物流类企业从事过职工培训工作并担任相关课程;能胜任核心课程专业训教指导工作;在物流方面有一定的设计筹备能力。在物流类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够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聘请2-3人与院内“双师型”教师共同承担“实境训教”任务。 (2)建设措施及目标 通过与市内知名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从合作企业中聘请物流管理的高级物流师、高级策划师若干名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或项目负责人。“实境训教”必须由企业骨干担任指导教师,校内生产性实训由“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共同确定训教内容和训教方法,共同组成过程考核评价组,完成对学生的评价。2012年开始,在专业课训教过程中,必须由“双师型”教师或外聘技师或高级物流师师授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授最新物流企业应用知识和技能。 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如下具体措施得到较好贯彻实施: (1)注重行业社会背景分析和人才需求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比重、构建课程整合与内容综合的以“应用”为主旨的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主要突出强调本专业的口岸物流特质和特色、构建了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等。 (2)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如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教材等优先发展; (3)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突破口; (4)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成为成功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障。 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把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流程引入课堂,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 (可另附页) 5.2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
物流管理造专业的课程建设以社会需求为核心,遵循3+3+3的三实训、三对接、三考核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三实训”是指以“模拟教学项目”进行,实训室模拟教学设备实习+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生产设备实训+校外合作实习工作实训。 实训室模拟教学设备实习是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教学项目”演练实训,如在计算机上使用数控仿真软件学习。其优点是,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迅速调整“模拟教学项目”;可以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实习成本,提供最多的实习工位,保证学生最多的实训时间。 校内生产设备实习是物流实训中心真实操作实训。中心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操作实训。学生通过校内训练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并能掌握典物流流程设计的制作。 校外结合企业生产实训是在校外企业结合工作而进行的。根据企业工作岗位情况和设定的学生培养规格而定。我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完成校外结合企业工作实训任务。 2.“三对接”是指对接工作现场+对接典型流程+对接关键技术。 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对接工作现场,课程参照中澳教育经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以“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为例说明如下: 选用由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林叶红主编的《仓储管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基本教材。并选编课件作为辅助。注意与《运输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相结合。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仓储经营管理能力、仓储设施设备操作能力、仓库保管作业能力、配送中心作业管理能力等多种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本课程以仓储管理岗位技能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力求实践与理论知识相互融通,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 1)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理论性教学环节的结合。根据不同部分知识点教学要求,设计好实践与理论的配合方式。理论课中增加实际仓储管理现场的录像和动画效果课件,理论课前或后安排实践性的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注重实践性教学层次性。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层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实践到多项综合实践的规律,循环渐进。 3)教学形式多样化,适当应用案例教学,分班分小组教学,实训中分小组教学,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主讲教师坚持深入社会、企业调研和学习,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关注物流设施设备及管理方式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编写工学结合的新教材。实施工学交替,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等行动体系的教学模式。 (1)课程设计的目标 1) 能熟练使用仓储常用设备并进行养护 2) 理解仓库规划与布局 3) 掌握物品编码与信息处理 4) 熟练掌握进出库组织与作业 5) 能对库内物品进行保养与维护 6) 掌握立体仓库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作业 7) 能正确进行仓库分拣作业 8) 具有成本分析与控制的能力 9) 掌握储区安全及防范的要求 10)掌握配送中心系统设计 11)熟练掌握配送中心作业管理 12)掌握配送运输路线的优化选择 (2)课程设计效果 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独立操作出入库作业,并进行仓库规划。臧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学生普遍能掌握仓储作业操作过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三考核”是指学校学分考核+职业技能考核+企业绩效考核。 学生毕业需要以下三种考核合格:即学分考核合格,这项要求与其他院校是相同的;物流管理专业按其岗位需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助理物流师》或《中级物流师》考试,学生只有获得一门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正常毕业。企业绩效考核是指学生在第五、六学期,以“实习生”身分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合作企业对“实习生”学生履行本职工作的态度、能力、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薪资调整、奖惩、职务升降、岗位调动、培训、学生能力开发等工作,科学地管理、引导、激励学生,企业绩效考核结果直接记载为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成绩。
(可另附页)
|
六、学校的支持保障措施
(从领导、经费、政策支持等方面阐明保障措施)
学院由教学副院长牵头,成立了由教务处、督导室、财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和系部负责人参加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及时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或组织团队建设研讨会,对学院教学团队的申报和已评出的优秀教学团队进行项目管理。 1.政策保障 学院制订了《关于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政策上保证了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 (1)建立学院教学团队评价标准,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2)在建设周期内,重点支持团队带头人及团队成员企业实践、进修等培训,学院提供建设计划中的各项经费保障; (3)重点引进团队所需的各类人才,为团队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明确兼职教师在团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兼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任务和薪酬方法。 2.资金保障 学院设立专项配套基金,为特色专业建设计划中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的实施做好保障。 (1)把教学团队项目作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项目,在三年建设期中每年预算10万元,三年建设期累计投入3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教学团队建设。 (2)制订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分别对荣获各级别教学团队给予奖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奖励30000元,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奖励20000元,获得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奖励3000元。 3.加强和完善学院内部的管理制度 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学院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科研考核制度、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修订制度、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就业工作促进制度、教师培养制度等。
(可另附页)
|
七、学院学术委员会意见
(盖 章)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
八、学院审核意见
(盖 章) 院长签字:
年 月 日
|